“三线建设”,对于旬阳人来说是一个神秘而又熟悉的词语,说它神秘是因为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保密,是不见于报端的,即使当时的人们说起,也十分神秘,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更是少有所闻。说他熟悉是因为,旬阳曾经是三线建设的主战场,而且父辈很多人都参加过当时的建设,其历史价值和记忆弥足珍贵,对那一时代的记录显得尤为重要。
旬阳本土作家陈海钵历时4年,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完成35万字长篇小说《赤涩岁月》,有待出版。《赤涩岁月》是作者跨越45年时空,打造的一部篇幅巨大,故事宏伟、情节曲折感人,历史重大题材小说,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学术研究和现实意义,填补三线建设时期这段历史文化中民兵空白,已经引起市有关部门的重视。该小说与新近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的《陕西的三线建设》,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一定会得到三线民兵、学兵、铁道兵和群众的喜爱。是全国首部全景式反映三线建设民兵的长篇小说
该小说集中描写了全国三线建设吹响号角后,陕南山区人民在三线建设中(抢修襄渝线)的感人故事和陕南风土人情,讴歌大智大勇大爱的三线民兵精神。作者在走访大量三线民兵、铁道兵、学兵,以真实的史料、严谨的文风、流畅的语言、饱含深情向我们讲述了60年代末,陕南太极县8万民兵配合铁道兵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三线建设战役,全景式展现太极县民兵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和落后是施工设备技术下,不怕牺牲、克服困难、发挥聪明智慧,完成党交给的三线施工任务,实现了1973年10月15号襄渝线全线通车。三线结束后,民兵们回到了农村,几十年来继续发扬和继承三线精神,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又发挥着积极巨大的作用。《赤涩岁月》真实表现了军民鱼水情,再现了三线人的喜怒哀乐、爱情婚姻家庭和人生理想追求,歌颂了广大民兵和当地党委政府在三线建设中的重大贡献。
该小说展现了一副三线建设历史画卷,一代人的赤涩记忆,一段40年的生死恋情,目前已经入围安康市重大现实题材文艺创作扶持项目。
陈海钵,男,陕西省旬阳县人,1976年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95年8月参加工作,供职于旬阳县委政法委。热爱文化事业,1996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省市县报刊杂志发表过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通讯等数百篇,现为旬阳县美协副主席、安康市美协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2012年公开出版的长篇小说《清风明月辞》,获得陕西省纪委、省监察厅、文化厅等6部门授予:“党的十七大以来陕西省廉政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获得安康市第五届文艺精品三等奖。
链接:三线建设是指为了抗御外敌,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他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和大三线。按照中国军事经济地理区划,三线则是指长城以南、广东省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基本属于内地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靠内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国家从1964年起转而加紧进行战备工作,在云、贵、川、陕、甘、宁、青等西部省区的三线后方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地区,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离东南海岸线七百公里以上,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成为理想的战略后方。
大三线建设历时1964---1978计14年,若包括1958---1964的前期6年共20年整,核心时间段为1964---1972计8年,横贯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中,国家在主要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涉及6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重建、搬迁、合并,整个工程规模史无前例。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民工的建设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他们露宿风餐,肩扛人挑,用十几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星罗棋布的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 上一篇:我县歌手参加“2015寻找陕西最美民间歌手”喜获佳绩[ 10-08 ]
- 下一篇:城关镇:法治文化节“种”法到群众心中[ 1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