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突出生态建设,增强宜居宜业环境新优势。坚持“生态立县、环保优先”理念,发挥生态优势,提升生态功能,发展生态经济,面上抓国土空间绿化、污染防治,点上抓景观打造、重点治理,各级抓生态创建、注重效益,全年抓监控监管、达标排放,将天蓝、水净、山绿、气清、城靓、乡美的美丽画卷展示给人民群众。一是坚持低碳发展。全面推行项目准入制度,禁止审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项目。发展以核桃、魔芋、油桐、拐枣、油牡丹等为主的山林经济、生态产业及水电、风电、天然气、农村沼气等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争取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切实让人民群众享受生态红利。强化新《环保法》的宣传学习,引导企业加快低碳技术改造,促进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绿色消费,不断提高全民低碳发展参与度。二是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卧牛山万亩水保示范园、太极城森林公园建设,抓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汉江绿化、绿色长廊等重点生态工程,持续推进一江三河、县城周边、直观坡面、人口密集区域的绿化工作,全年绿化造林7.5万亩,实施退耕还林4000亩。开展生态镇村创建工作,坚持“河长”负责制,持续推进汉江水源地生态环境整治活动,开展矿山、河道采砂、生活垃圾污水等专项整治,抓好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规范运营,启动蜀河、关口、吕河、小河等镇污水处理厂和蜀河、吕河、甘溪等镇垃圾处理场建设,做好棕溪、神河、赤岩、甘溪等镇污水处理厂和双河、仙河、神河、小河等镇垃圾处理场建设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启动建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继续抓好大气、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防治,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三是强化治污减排。加大节能减排执法力度,营造依法用能、科学用能、节约用能的良好氛围。坚持环境容量总量控制,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突出抓好交通、服务业、机关单位等领域节能降耗,有效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大力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加强点源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抓好重金属、土壤等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出台环境保护问责办法,依法严厉惩治环境违法行为。
(八)抓好精准扶贫,促进整体工作跃上新水平。以避灾扶贫搬迁为重点,以精准扶贫为抓手,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要求,确保权责到镇、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精准到人,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一是着力推进避灾扶贫搬迁工作。按照谋划在先、工作超前、苦干三年、力争搬完的工作目标和“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策”的工作要求,以集中安置为主,大力推进跨区域安置,全年新建集中安置点30个,搬迁2300户,确保地灾威胁户、洪灾威胁户、特困户,2016年全部搬迁到位。加大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力度,确保搬得出、能增收、稳得住。二是切实加强脱贫能力建设。对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实行全免费,出台支持贫困人口创业就业的保障办法,从产业立项、就业岗位、资金扶持、优惠政策等方面提供保障,使贫困户发展产业有项目、就业增收有门路。三是扎实开展精准扶贫。紧盯全县80个贫困村4.8万贫困人口这个主战场,大力推进“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扎实开展行业帮扶、驻村帮扶、社会帮扶,做到教育培训、扶贫搬迁、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到村到户,项目化推进、实物化落实,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如期脱贫。认真实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扎实推进22个连片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确保今年实现1.8万贫困人口脱贫。
【责任编辑:贺清玲】
- 上一篇:县十七届人大三次政府工作报告[ 03-17 ]
- 下一篇:县十七届人大五次政府工作报告[ 0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