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提高产业竞争力上实现新提升。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培育引进优质增量,提升优化现有存量,构建具有旬阳特色的产业体系。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按照“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的要求,着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园区建设,引导发展要素向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集中,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转型,围绕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规划》、《陕西省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按照不断壮大六大支柱工业的目标,扶强生物制品、装备制造、烟草食品、新型材料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推行原料工业向材料工业转变。围绕水泥产品研发新型墙体、管材等新产品、新项目;围绕特色农业资源开发果蔬粮油、肉品、能源项目,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围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思路,立足我县实际,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加快中药制品等生物资源开发,谋划工业项目,夯实发展后劲。提升企业效益,以抓销售、稳生产、拓市场为重点,抓好工业运行调度和监测分析,支持引导企业加大促销,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加快推进旬阳电站、日处理1330吨金矿采选、年产10万吨有机肥、年产1万吨中药饮片及烟碱、茄尼醇、农副产品生物提取等10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及时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力争主要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5%以上。着力培育规上企业,加大太极缘生物有限公司、神宝矿业等6户企业培育力度,力争进入规模统计盘子。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园区建设,继续支持旬阳工业园区创新发展、吕河工业园区突破发展,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强力推进园区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的承载能力和吸引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全年新增投资千万元以上入园企业8户,园区工业产值达120亿元以上。
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按照“稳粮油、强烟畜、扩芋菜、优姜桑、兴林果”的发展思路,以产业基地和农业园区提质增效为重点,加快农业特色化、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步伐。突出农业园区建设,以8个省、市级园区为重点,以政府奖补资金为牵引,建设示范基地,完善设施配套,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面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加大产业基地建设,稳定粮油作物播种面积,保证粮食安全,粮油总产保持14.5万吨以上。突出规范发展和疫病防控,确保全县生猪饲养量达100万头、出栏50万头;突出稳面积、优品种、提效益,全年种植烤烟10万亩,收购烟叶22.5万担,实现产值2.8亿元;继续抓管理、拓市场,确保养蚕发种1万张、产茧400吨;突出示范村和示范基地建设,新发展魔芋基地1万亩;突出种源和基地建设,新发展黄姜1万亩以上;围绕中医药产业发展,推广种植中药材2万亩;突出规模化、产业化,建设大鲵、冷水鱼等特色无公害水产基地。以发展核桃、油桐、中药材、拐枣等品种为主,新发展特色林果2.5万亩。抓好农业基础建设,以路堤水沼等为重点,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新修改造基本农田1万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000亩,新修加固河堤 16 公里,新建农村饮水工程50余处,解决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扎实做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培育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广普及农业科技,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和林地资源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健全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系统、防汛抗旱设施网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
做大做强第三产业。把扩大消费、发展旅游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翼。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抢抓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政策机遇,着力培育旅游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打造景点、连成景区、形成产业的途径,加快太极城、蜀河古镇、歪头山、红军纪念馆、汞矿洞遗址及鸡血石文化产业等项目建设,加大八卦山、南羊山、乾坤湾、西岱顶、水泉坪等自然景观景区招商推介力度。积极发展旅游配套文化、餐饮等产业。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旬阳鼎盛建材、旬阳现代物流园区等物流企业规范运营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壮大骨干物流企业。启动青泥食品药品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力争年内建成投入使用。强力推进划行归市工作,加快市场建设步伐。不断扩大消费,落实流通领域税收优惠和信贷刺激消费有关政策,扶持文化、休闲、体育和健身行业发展,发展住房、汽车消费、养老服务业,培育网络和信用消费,完善建材企业与城乡建设工程的对接机制。分类推进“镇超工程”、“农超对接”、“个转企”等工作,加快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消费市场监管,确保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品有效供给、价格稳定和消费安全。
【责任编辑:贺清玲】
- 上一篇:县十七届人大二次政府工作报告[ 03-27 ]
- 下一篇:县十七届人大四次政府工作报告[ 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