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大巴山深处,属陕南旬阳县区域管辖,现在叫石门镇,原来叫石门乡。那是一方充满希望的热土;那是一个沟壑纵横,涧水环绕,天空湛蓝,空气清新,风景秀美,民风淳朴的地方。
小时候经常陪爷爷奶奶拿着粮票、布票去购物,很有一种幸福感。现在还清晰地记得,爷爷给我讲忆苦思甜的故事,讲大地主怎样剥削穷人,共产党让穷人当家做主人,翻身的解放。那时,我们只知道仰起脖子听爷爷讲关于他的故事,只知道爷爷讲的是好话,但没有父母们听得认真。相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我们童年的幸福简直就是毛毛雨。可是,我还是觉得童年家乡的过年是最幸福的事情。我们兄弟姐妹,除了能穿上新衣服,最高兴就是能吃到丰盛的年夜饭和除夕饺子,那个香味呀,想起来还垂涎欲滴,现在的美食怎么也找不到那种味儿。
我的老家过去是一个寂寞的小村庄。“出行靠腿走,运输靠背笼;通讯全靠吼。”这是家乡人昔日生活的写照。那个时候,很少有车,老家人把走路比喻为“11号车”,可想对车的渴望和祈求是何等程度。我上初中那年月,农村孩子走读生,10几岁的孩子早出晚归,飞跃在乡间小道上,来回都靠“11号”。学校那个破旧样,如同我们穿的补着补丁的粗花布衣服,不堪入目。可转眼间“粗花布”被红砖白墙的小洋房西装革履了。“11号车”也逐步被自行车、摩托车、面包车、私家车不断更新。
当我还是10几岁的孩子的时候,为了求学自豪地走在唯一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上,百分百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我无数次走出、走进、再走出---如今,硬化了的水泥通村道路像蜘蛛网似的网络成村村通。以往车辆过后的尘土飞扬场景不见了,风驰电掣般的各类车辆,穿梭在盘旋的公路上,给这生机勃勃的深山增添了灵气。
老家石门镇,过去百姓安居多是由草房到土房,低矮的房屋是祖辈们栖息的安乐窝。日今一座座宽敞明亮、整齐美观的砖房、别墅、商品房,装璜新潮成为时尚。过去,家乡人的文化生活除了谁家喜庆,逢年过节唱花鼓子歌,除此就是看电影。那精气神,甭提有多高。那时,只要邻村邻组有电影,哪管路途遥远,哪管黑灯瞎火,男女老少都要赶去看上一场。如今的家乡人足不出户,什么VCD、DVD、电视、电脑网络样样都有。年轻人闲暇时K歌,在网上查找信息,网上购物,通过网络与在外的亲人聊天等,古稀老人已不再认为是稀奇古怪了。
沐浴时代的春风,笑看家乡的变化,平添了几分对家乡的眷恋。这里有生我的爹娘,这里有养我的土地,这里有和我一样乡音未改的邻里,这里有呼唤我乳名叔辈长上。多少年来,我远走他乡,不论是劳累了、困顿了、烦闷了,还是闲暇了、高兴了、想家了,只要我回到家乡,收获的都是父母的慈爱,民风的纯朴,邻里的温馨。
家乡呀!您改变的是贫穷的面貌,不变的是纯朴的民风。
历史不会忘记,曾几何时,这片贫穷落后,寂寞沉睡的土地,沐浴改革开放春风后,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变,人民富裕,社会和谐,说不完道不尽的家乡变化盛况空前。“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祝愿沐浴春风的家乡石门镇,明天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