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太极城与吴建华》的问世,不但牵动了众多文艺爱好者的心,而且牵动了全体热爱旬阳人的心。诚然,谈旬阳就离不开太极城,而太极城是天赐与旬阳人民的,是自古就有的,并不是凭什么人的想象雕凿而成的。但是,这自古就有的太极城,却为什么一直被人们称做“金线吊葫芦”呢?她是怎样成为太极城的呢?谈到这些问题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吴建华先生,是吴建华先生发现了太极城,是他深入地研究了太极城,从而使太极城文化成为了旬阳的一个知名品牌。可以说,吴建华先生与太极城是分不开的,连在一起的。因而将众多研究太极城的成果收集起来,编成《太极城与吴建华》,这是恰如其分的。在当前研究“太极城文化”热的时候,此书的出版无疑是一副催化剂,是十分应时的、
太极城文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代人就能完成了的。任何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它必须在人才的推动下才能建设好。以此我就联想到,真正要研究和建设好太极城,文化就应该对她的发现人吴建华先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吴建华先生的人品在本书的众多学者与专家们已都做了很好的评说,然而他的艺术造诣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评价范围,老实说,我也没有这方面的才能。我只是在众多的赞颂言辞和与他的接触中看出了他为人处事的几个闪光点。
——吴建华先生在青少年时就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我认识吴建华先生已经二十多年了,前后经过我已在本书的“认识吴建华”一文中做过表述,那时他还很年青,在县文化馆工作,他说他从小就爱写作,我当时也经常在各报刊上看到他的一些文章。当我听到他说自己追求的理想是出书时,我却嘲笑他。而嘲笑归嘲笑,但我从此知道吴建华有出书的志向。后来他的成就表明,这一切与年轻时的理想抱负是分不开的。
——吴建华先生是一个脚踏实地,务实苦钻的人。
吴建华先生在年轻时主办《灵岩》杂志,并且经常动手写一些文章发表,我们当时看后都说他生活功夫深。在后来的他发现太极城时,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登高“看”出来的,再加上他运用各方面的知识作以研究,以至有了太极城一说,接着有了太极城文化的建设。另外从他著的众多书当中可以看出,如此重大成果,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功夫,没有苦钻劲是难以想象的。
——吴建华先生是一个锲而不舍、携众而进的文学才子。
首先,吴建华先生是一个永不满足现状而追求自我完美的人。虽然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但只要不断地追求,也就会与完美的距离越来越近。吴建华先生也是一样,他不是神,不是天才,他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就是锲而不舍的追求,不断改正自己,充实自己。我虽然没有写作特长,但我在谈到与他认识经过时,对他在八五年写张坪乡的文章作过评价:“文章并不是多么动人的,有些学生腔。我虽然不会写,但好坏我能分清。”这些现在想起来有些不知高低,但如果与他现时的文学成就比起来,也不失为事实就是。从这方面来看,吴建华先生的文学建树过程也就是他的追求过程。
其次,吴建华是无私的。他注重了培养旬阳文化人都来发展。从吴先生的《序跋言论集》当中可以看出,旬阳出如此众多的书,都有他作的序言,这说明,他对这每一位作者都是作过指点的。就拿我所作的《变迁》一书来说,每遇到疑难问题都要去向他请教,而他就是再忙,也会放下手中正写的文章给我指点。我记得最深刻的是他给我讲写法:“先不要管其他的事,想咋写就咋写。”在指导篇幅时,“把要说的话说完,尽兴为止”。在指导主题时,“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清楚”。在读者接受方面,“要言之有物,不要叫读者看空泛的东西;要吸引读者,不要使人看着疲劳;要适当写一些题外而引起人们兴趣的东西,不要一口腔唱到底......”我难以计算,就我的一部《变迁》,吴先生从指导、修改、开会评审以至后来给写序言,这要耽误他多少功夫,他要花多少精力,他要少出多少精品,更不用说他在其他人的那么多作品上的花费了!在他身上,我真正领会到“我为人人”的精神!实践证明,《变迁》问世后能得到读者们很好的评价,这与他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是他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要我们共享的结果。
——吴建华先生是一个注重大义,不计小节之人。在吴先生的心中事业,他把文学事业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听友人说,他在西安办《太极城》杂志的一间小房里,除开一张床和办公桌,剩余的地方就堆满了书;听县招商局局长李仲山先生讲,吴先生才回到旬阳,睡在办公室的小沙发上,还是他实在看不过眼,把自己办公室的大沙发送给了吴先生,才使得他有了一张“舒适”的“床”。这些听起来使人感动,想起来使人难过。在众多人重视享受的今天,一个知名的作家生活条件竟是如此的艰苦!按说,他不应该如此,他也不至于如此,然而他在生活简朴的同时,在当文联主席的三四年中,正如王百寿先生说得那样:“就像一把火,点燃了广大文友们的创造激情,创作出的作品,涌现出来的新秀,真正是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使旬阳写文章成了社会新潮,出集子成了生活时尚。”(见《太极城与吴建华》第55页)甚至就连对他的一些不恭言辞,他也不在意,也能包容。我年轻初次见他时,见他说将来要出小集子,就嘲笑他:“你能出‘小鸡子’?我看你能出一个‘小鸭子’就不错了,哈哈......”这不但是对他不敬的言辞,而且是有辱他志向的话。按说在他出了书并且成名以后应该对这一类话是忌刻的,最起码不能再去张扬。而他却不然,还同意把这些收集到《太极城与吴建华》的书里面。这些使我经常看起来,每每地想起来后,不由得为他的容人之量而感慨,为他博大的胸怀而折服。
——吴建华先生是一位谦虚谨慎,吸纳百川的领导之人。
在吴先生“说在前面的话”(见《太极城与吴建华》第8页)中,他也承认,“我在太极城文化建设中,是做过一星半点努力的。”人们对他早就应该研究和探讨了,但他却谦虚地说:“我问自己,吴建华何德何能与太极城相提并论......所以,我有一万个坚决拒绝的理由。”直到他调到省上去工作以后,他才勉强应承赵永昌、郭卯臣、何在林三位先生的馈赠,其理由是:“我已经不在旬阳的维度上竞争阳光,全当友情的链接与纪念,化为人生的动力。”我理解,这可能是封面上几句话的深刻含义:“虽然大树不尖为一道乘凉的风景,但会导致大树底下不长草的草衰......”
诚然,《太极城与吴建华》并不是一部绝对完美的书,但书的内容是大家写的。在我们旬阳能有众多的文艺爱好者自觉集中地去写一个人,这能有几个?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我也看过很多研究人的书籍,但有些都是把被研究人以前的作品搜集作以整理作为“研究”,真正研究的文章很少,只有《太极城与吴建华》,我认为这才是大家的研究成果。
《太极城与吴建华》真正是一部适时而生的好书!
- 上一篇:感谢读者对《变迁》的垂爱[ 11-14 ]
- 下一篇:小河镇“广场健身舞”掀起全民健身新热潮[ 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