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通博娱乐官网 > 旬阳文化> 正文详情

感谢读者对《变迁》的垂爱

作者:任登庚 发布时间:2011-11-14 15:41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我本是一名基层干部出身,在创作方面并没有什么建树,只是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变迁》而已。写作的原意只是为了记载我们同代人的一段生活过程和小人物的地位转移之事,并不想图名,也不想图利,更不想叫谁做什么借鉴,这是在书的“引子”里面就道清的主题。但我没有想到,自从《变迁》问世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竞劳驾领导们在万忙当中重视过问并翻阅,引起了一代同事们的共鸣,得到了父老乡亲们的认同。
    首先是县级领导们的重视。他们一天处理着繁忙的事务,并且要接待办公室门前那长长队伍的办事人员。但是,领导们能在劳累一天之后腾出时间对我的书进行阅览。县长张益民在全县的林业干部会议上称赞《变迁》是一部好书,是对旬阳基层工作三十年以来历史的回放,是乡村机构改革开放的记录,很有在工作中借鉴的价值,并提倡大家都认真地看一看。常务副县长陈德智、纪委书记张世波和其他领导也说看过书后引发了同感,并从不同的方面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我听了好感动,感谢领导们肯定我一个业余作者的劳动成果,能在闲暇之余翻阅并为其作了很好的评价。
    同事们对《变迁》也都很青睐。我的书主要是献给乡村干部的,构元镇书记贾守军在看过后说:“《变迁》从实记载了乡村几十年以来的发展历史,大量地反映了乡村工作工作的难点。有一些工作方法虽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能照搬使用,但是却很有借鉴的价值。”县招商局长李仲山评价说:“《变迁》不是某一个人的经历,它是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历程记录。”统计局长袁平珩在称赞《变迁》时,他说如此地回放历史,形似于《左转》,在当时我听了以后简直吓了一跳,——我就是再不知高低,自知自明还是有的。我是一个第一学历才高中的人,后来通过进修才达到大专,只是受过一年小说函授的培训,并没有在其他的专业单位学习过,怎能得到同事们如此高的评价?尽管大家如此地“抬举”我,“赐爱”给我,为了激励我的奋进而讲了过高的鼓励言辞,使人受之有愧,但我在惶恐之余,还是感谢大家的捧场和垂爱。
郭先奇,这是县物资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他与很多同行们自己都说平常并无时间看商业经营以外的刊物,更不用谈小说以内的书籍了。然而在他们拿到《变迁》以后,不但自己挤时间详细地看过并作了很好的评价,还介绍给本单位的职工,要求大家在工作中借鉴书中好的处事方法。当我得到企业老总们的这些好评时,心里唯存的是感激。
    一些作家们也对《变迁》持着各自的观点进行了评说。吴家华先生评论为“两史一卷”(“两史”,就是主人公的成长史与改革开放三十年基层组织的变迁史; “一卷”,就是画卷式地再现当代农村的变迁生活);巴远君先生评论为“四史一卷”(“四史”,就是主人公的成长史、基层组织史、家庭变化史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迁史; “一卷”,就是画卷式地再现当代农村的变迁生活);陈少果女士将小说主人公原型经历的过程应归结为五个时期,(分别是:1984年3月份前的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时期在生产队大集体化以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人翁原型发生变迁的萌芽期;从土地包产到户到1984年的政社分设是主人公变迁的雏形期;1984年4月份成立乡镇人民政府以后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是变迁的升华过程,是主人翁人生命运的第一次飞跃,是主人翁命运的升华期;1996年10月份以后是变迁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时期,是主人翁人生命运的精华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是主人翁变迁的平稳过渡期)。在别人问我这些说法孰对与否时,我无法回答,就去请教了王元辉先生。王先生从全局着眼,给我解释说:“这是各人从不同角度的看法,吴建华先生说的是大思路,巴远君先生说的是小说的脉络,陈少果女士说的是主人公的阶段历程……”至此,算是为我释了疑。在领教了各位作家们的高见以后,使我受益匪浅,好受感动。
    在我把书拿回家乡时,我的父老乡亲们都争相传阅,这使我好受启发。因为作为一个作者来说,如果写出的东西没有人看,那是十分悲哀的事情,家乡人争传《变迁》,这实质是对我劳动成果的认同。我年轻时的老领导宋治周先生今年已经是七十高龄了,他戴着老花镜看过以后余兴未尽,为我赋诗一首,颇为使人感动而汗颜:

同僚送我书一卷,一部大作展宏篇;
五十万字写故里,惊现今古又奇观。
自古英雄出少年,风华正茂才华展;
 雪芹留笔《红楼梦》,登庚挥毫写《变迁》。
大作一部叙史记,改革开放为主旋;
 风云变幻数十载,“冷水”迎来艳阳天。
要问笔者成才路,苦读博学意志坚;
宝剑锋从磨砺出,骏马奔腾不用鞭。
巨著一部引我神,可惜后事未写完;
健康十年过八旬,老翁还等看后篇。

    看过老先生的评价后,确实感到无地自容。我何德何能,敢当如此高的赞誉,敢劳动社会各界同仁们的如此赐赏?虽然宋老先生并非诗人,写出的东西也不算什么千古佳句,对《变迁》的比喻也有失恰当之处,但这字字情,句句意却是他的肺腑之言。要知道,这是一个七十岁的高龄老人对他下一代人的期望啊!他要等到看下篇,而下篇又是什么呢?
    说老实话,旬阳有众多的作家,他们如果着手写《变迁》这部小说,肯定比我写得好。但是,事实上目前没有人来着笔,这也许就是作家吴建华先生感叹的那样:“现实生活中,有人很会写但没经历,有人阅历丰富但又拿不起笔,这实在是一件憾事!”我只仅仅是有这么一段现实生活阅历,勉强能拿起笔,并不能写出新与美的文字。况且,我心里所存的一点东西现在已经“释放出去”了,而宋治周老先生却又给我出了一个新的题目,再要“看后篇”,我“虽有想法,但没办法”,恐怕一时拿不出来了!
    我虽暂时不能满足宋老先生的要求,但却从这些方面看到了老先生对我的爱护之情,对我的期望之意。在自叹“折杀小人”的同时,还是心存万分感激之情……
 

【责任编辑:屈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