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老家睡房床头的墙上贴有一张《安康日报》,报纸中间的位置有一篇杨常军先生的散文《桂花河》。晚上卧床没有睡着前或者早上醒来一睁开眼,看困了头顶的楼板和满眼熟悉的物件后,便翻个侧身躺着,就开始在贴墙的报上寻找点新鲜,一边享受赖床的美好滋味,一边享受生活的安逸悠闲,而常军先生的这篇文章则自然映入我的眼眸,又因为我认识他,所以他的文章格外引我注目。因为这几个原因,他的这篇文章几乎使我在每一次回老家都要看一遍的。于是,便对他的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当然,每读一遍他的文章,他这个人的形象也便在我印象里会清晰的出现一次。
我是在他发表这篇处女作之前的不久才真正结识他的。其时,他在旬阳甘溪镇农林水综合服务站任站长。基于缘分,那次陪安康日报的几位资深记者去甘溪镇采访,便见到了他,由于在一起两天时间的交往,互相算是认识并有了较深的印象。这时候的他,身子已经很富态了,大肚佛样子,精气神饱满,心胸很是宽阔,生活积极向上,在新的环境里很快又把新的工作搞得风风火火,别是一番风貌。我们一行好几人,在黄昏,逛此镇街道和附近的农家,他那一脸和善亲切的笑,面对着所有遇见着的人,于是我们也跟着沾光,收获了所有人给我们的笑。因了他,虽在小镇短暂一游,但那里的人带给我们的心情,让人醉得都快要飘了。
我和常军先生,我们老家所在的村子相邻,我们都姓杨,虽然同姓不同宗,但是我们一脉相连,我的前五代先人是他门宗族的姑娘和女婿,我现在又是他们杨家的外甥,可想我们之间够亲的了吧,但在这之前,我是认识他的,他不一定认识我,而这并不妨碍我对他的认识。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他刚到我们的乡政府参加工作,有次放学回家的路上碰见他,手里提着一部厚厚的词典和一本厚厚的书,这在当时我们那些学生的印象里,都说,这个人将来绝对了不得,因为我们谁都没有见过干部下乡或者回家,还带着过这些东西,常见的就是带着水杯或者提着公文包。由此,我们大发感概:一个人能保持着这种学习的态度,想不让他成器都是非常难的。而他给我的美好印象也便从此在心里种下了。
甘溪的结识,更加坚定了我先前骨子里对他的固有认识和无限憧憬。以他那张热爱生活的笑脸和宽容博大的胸怀,我当时感知,甘溪对他来说,肯定只是前路上的一次小驻。
此后,他的工作不断在变动,我的工作也在不断变动,因而我们几乎没有了来往。但我一直在关注着他,他从这篇处女作发表之后,在本职工作之外,开始走上了文学路,而且走的一帆风顺,迎来了一路风光,频频传来捷报,先是作品被收录安康作家作品选,再是接二连三的在当地获奖,后来在我不留神的三四年时间里,他的散文和小说,竟然又陆续获得了国家级奖项,我言之:成为大作家了。但常军先生收获的这些成绩都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以他的个性和努力,这种成功是必然的。要想获得为文的成功,只要用心、勤奋便可,而他做到了。
一晃差不多十年时间,我们虽然很长时间未曾见面和打交道,但是因为我老家睡房的这张报纸和他的文章,令我不想他都难。如果一个男人在心里经常想着或念叨着他们同类中的另一个男人,那么这个被想念的男人在这个男人心中就有足够的分量。所以,时间久了,我觉得我应该和他发生点啥,不然叫我心里老是想着他,而他心里又不知道我在想他,对我来说这是极其不公平的,更何况我是一直把他当作我精神上的一个标杆看待的?
我是这么想的,后来也就真的发生了。我们还是因为文学相遇,他担任县文联的副主席,目前主持工作,我出版了三部个人文集,于是因了我的作品研讨会,我们在旬阳走在了一起,且是心灵走到了一起,并碰触出了很多感情和思想的火花。有人说,文人彼此相轻,而我们之间是相亲相敬的,他很爱护和支持我的作品,并热心操办我的作品研讨会,都足以证明了他的品德。这一次,我们持续一个星期的近距离交道,我是深为他的义气所感动。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其实正好相反,他是个忠孝仁义的人。在我们相处的好几天中,一天中午,有朋友邀约我和他一起赴宴,他说他就不去了,原因是老婆和孩子不在家,他要回家陪近九十高龄的老父亲一起吃饭,他说,如果他不回去,饭剩下了,父亲会责怪的。能尽孝的人也能尽忠。
和常军先生在一起,人总是快乐的,他的话幽默、风趣、有思想,大家都爱听;看他的人,身上的肌肉多,但不显得累赘,支撑起来的气质,儒雅、大方,大家都喜欢;他很有领导“形象”,很有派头,但他不扎势摆谱,不油腔滑调,待人接物真诚、温和、亲切,大家都愿意接近他;他的笑常在脸上,爽朗、阳光、友善,有感染力,有亲和力。他若笑了,就由不得你不笑。他很有酒量,不豪饮,但很有豪气,与他喝酒,大家还是喜欢的,因为彼此能喝出感情,喝出情趣,喝出快乐。他的这些性情在他的文章中,你能够看到,也能体会得出来。通过他的很多文章,我看到了其中饱含着他的丰富生活和深邃的哲学思想。谈及他文学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性,我将另文单独论述,在此省略,而我要借他文章说的是,常军先生的文和人在面貌和内涵上是高度一致的,真诚、率气。
我的作品研讨会后第二天,我们相伴回了一趟他的老家。车行驶在山间小道上,林中的鸟儿快要归槽了,泥土的芬芳和秋季果实的清香伴着徐徐晚风从窗外飘来,合着车中的流行音乐,心情那个美呀,爽不可言。想是此时回老家,于常军先生来说,那是荣归故里,因为他在取得文学创作众多成果的基础之上,前两天又捧回了全国知名期刊《散文选刊》杂志社第三批“签约作家”殊荣,而且全国只有十位作者,他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于他和老家,那是莫大的自豪和骄傲。但在途中,他却不时地让我停车,要与遇见的乡亲们打个招呼,于是见人又是发烟,又是问候,满脸的笑,满脸的亲和,没有衣锦还乡的自傲,没有领导的盛气凌人,没有作家的酸腐卖弄。他在老家辈分高,乡亲几乎占绝大部分都是他的后辈,在他老家的院子里,那些娃娃们一口一个“军爷”或“常军爷”,没大没小的孩子与他嬉闹,因为娃娃们都喜欢他,看他便也就成了娃娃头儿。我就在心里说,好一个杨常军先生,你真这么有亲和力。
至此,可见常军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多大,我是领略和佩服了。我猜想,杨常军一定是个有佛根的人,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大的亲和力。因为保持笑口常开,生活、做人和处世都很率性、很自在、很阳光,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需要努力才能做到的,甚至还不一定能够做到,而他却很自然地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活佛”形象。
说实话,对于杨常军先生,我是有点嫉妒和羡慕的。
- 上一篇:一篇有光芒的文——杨常军《石门乡记忆》赏析[ 09-26 ]
- 下一篇:一部有价值的书——评杨常军先生散文集《秀色旬阳》[ 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