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河口乡是山区乡、边远乡,又是革命老区乡,全乡总面积85平方公里,全乡辖8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共有1788户7000余人,,自然特点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这里距旬阳县城70余公里,东与小河镇相连,南与桐木接畔,西与安康汉滨相邻,北与镇安接壤。以烟草、蚕桑、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人们的生活还不是多么富裕,因此外出打工是提高全乡人民生活的有效途径。
一踏入革命老区仁河口乡地界,满眼的绿色让人神清气爽,漫山遍野的桑树、果树和中药材,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图。路边和田间还不时有连片成方的柏树,细雨中的木耳肥硕喜人。沿路新建的一幢幢小洋楼,各具特色,给山区乡村平添了许多现代气息。过去有旬阳的“小乡穷乡”之称。年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开始走出大山闯世界。21世纪90年代末,旬阳县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仁河口乡被定为重点发展乡。十多年过去了,劳务输出产业在该乡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全乡劳务输出人员已达2000多人,占该乡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年务工收入2550多万元,仅此全乡农民人均增收900多元。
从2004年开始仁河口乡外出务工人员700多人,逐年递增到2009年2000多人,其中有组织输出1000余人,自发性外出300余人,建立劳务协会1个,劳务基地2个。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本县、本市、长江三角洲、华北、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其中本县40人,本市30人,市外130人,长江三角洲170人,珠江三角洲167人,华北665人,东北152人,西北170人,西南101人。行业分布,从事矿产开采占务工总数的70%,从事轻工纺织、电子装配、建筑行业的占20%,从事家政服务的占5%,其它的占5%;职业类型,管理人员占20%,技术人员占30%,一般工人占50%;外出务工形式,有组织输出占80%,自发性外出占20%左右。据调查统计,2008年外出务工人员年收入1--5万元占60%,6--10万元占20%,11--20万元占10%,21--30万元占5%,31--40万元以上占5%,2008年实现劳务经济收入1650万元。
针对近几年务工人员增多的情况,该乡着重对务工人员进行了务工常识培训,人人技能培训、法律知识培训,累计达6余次2400余人。我们而且还对本乡中考落选的初中生进行引导教育,让他们学技能、学技术,分别输到安康技术学院、安康扶贫学校、旬阳职业技术学校等地,累计达270余人,基地实现了全部就业。
走出大山天地阔。外出务工让仁河口乡农民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学到了发家致富的胆略和本领。现在,水泉坪流域的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区、油菜花,方家湾流域的烟草,枫坪的劳务一村一品......忽如一夜春风来,昔日偏僻的小山乡如今都成了特色旅游区、特色农业专业区,外出务工让村民挣足了票子,“换”了脑子,村村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在水泉坪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的示范带动下,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明晰,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模式。全乡发展烤烟1000亩,预计产值120万元;全乡油料面积达2000亩,产值200万元;段家沟流域建成1000亩蚕桑示范基地,全乡桑园累计达5000亩,年发种3100张,预计产值达200万元,保持人均发种量、张产量、产值3个全县第一目标;建立起了1000人规范化劳务集中区,全乡累计输出劳务2000人次,半年实现收入近1000万元;全乡发展魔芋1100余亩,养猪10000余头,其中发展105户循环农业经济示范户。在返乡务工能人的带动下;利用各种优惠政策优先扶持有技术、有能力、有资金的务工能人进行创业,用成功经验引导示范带动他人进行创业。目前仁河口乡已形成以阮英才的“免烧砖场”、童正武的家乡“建筑队”为代表的创业典范和以养殖、种植为主的循环农业创业群。他们的成功创业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可观的收入也带动了其他人进行创业。据统计我乡目前创业者已达200多人,间接拉动就业100多人,创经济收入250多万元。
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社会产业,对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来说,是农民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鉴于此,该乡多年来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全方位服务,让他们能够走得出,在外能够站稳脚跟,创出一番业绩。如外出民工在政审、体检、办证等方面,乡里提供便利条件;以乡成人学校为基地,做好外出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乡劳动保障服务站每年春节前后都要举办在外务工成功人士座谈会,希望他们为新近外出务工的农民提供帮助;农忙季节,乡里组织帮工队,帮助缺劳力户抢收抢打;利用节假日探亲期间,搞好育龄妇女的健康检查;凡外出打工回乡经商者,两年内免收有关费用,各职能部门给予相应扶持,等等。
一系列得力的服务措施,使该乡劳动输出这块“蛋糕”越做越大。现在,劳务输出已成为这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成为该乡的一项支柱产业。
- 上一篇:赤岩干群献爱心捐助学子战病魔[ 12-02 ]
- 下一篇:兰滩中心校为留守儿童创造“爱心之家”[ 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