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笔者驱车前往旬阳金寨乡花房村采访时,当来到何家大院前见通村水泥公路工程队正在此地施工无法通行,热情好客的何家军就出门相迎,拉着到他家喝茶,其妻和几个妇女正忙着从方格蚕簇中摘着雪白而硕大的蚕茧。当我与他谈及产业扶贫,他满脸堆着笑容激动地对我说:“产业扶贫太好了,这几年4个孩子上学,拉下一屁股的债务,如果没有县扶贫办和乡扶贫干部的帮扶我怎么能有今天呢?”说着他带我到家里参观这栋刚刚建起的2层小洋楼,屋内摆放着大彩电、音响、沙发等高档电器家具,厨房里用上了沼气,洗澡间放着洗衣机、还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卧室陈设着崭新的席梦思。好一个“殷实农户”,日子过的这般红火!
何家军的生活担子很重,2个孩子上学,身患癌症的弟弟又于2003年丧偶,真是祸不单行,留下了一对不足10岁的儿女无人照顾,他就主动承担起了两家4个子女上学的花销,日子过的一贫如洗,就在穷途末路时,他琢磨着必须找个好的产业发展才能翻身,在县乡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县扶贫办扶持了1.2万元,开始了他的“艰苦创业”历程,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他购买了桑苗5000株,当年栽植密植桑6亩,改造老桑园3亩;2004年他又建密植桑园2亩,当年养蚕8张,收入0.74万元,他坚定不移地走发展蚕桑产业之路,学习桑园的修剪管护、锄草追肥、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等关键技术,每年养蚕15张以上。还养猪10余头、养羊20多只,短短三年时间他顺利实现了脱贫致富目标,拆掉了土木结构的旧房子建起了大楼房。
来到何庭新家里,看见全家6人就有4人老弱病残,不禁让人担忧,心里就纳闷这样的家庭是如何脱贫致富的呢?他介绍说,2003年扶贫干部入户后根据承包土地资源多的情况引导退耕还林栽植板栗园,于是他自筹资金1万元,借贷小额贴息贷款2万元,当年退耕30亩,全部种上了板栗树,去年板栗园刚开始挂果就收入1万多元,听后才让人欣慰;当问及支部书记郭理旺产业扶贫的情况后,他说:“我们村以前44%的农户光靠吃救济粮度日,扶贫是越扶越贫,现在走产业扶贫路子,真正让群众富裕起来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病退乡干部陈先根说:“两年前,家里2个孩子上学,我常年有病,日子过的很拮据,乡扶贫干部来后,引导发展蚕桑产业,我先后建桑园11亩,每年都和老伴儿养蚕16张以上,收入1.5万多元,今年仅春季养蚕7张收入7088.6元,现在我还是乡里的兼职蚕桑技术员呢。去年给大儿子买了辆面包车跑客运。产业扶贫救了我们家呀,真是家有10亩田,不如1产业亩园,这绿油油的桑树就是我家的聚宝盆啊!”
花房村东与白河县西营镇接壤,北与棕溪镇毗邻,山大人稀、土地贫瘠,2006年又被列为县级特困村,县扶贫办和乡政府派专人入户逐地块为农户设计规划产业,现在走出了靠单一种粮为生的死胡同,达到了人均一亩以上产业田,如今烟草、蚕桑、核桃、板栗等产业园陆续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在田间地头、沟沟峁峁,该村扶贫工作呈现出了一派蓬勃的生机。
何家军的生活担子很重,2个孩子上学,身患癌症的弟弟又于2003年丧偶,真是祸不单行,留下了一对不足10岁的儿女无人照顾,他就主动承担起了两家4个子女上学的花销,日子过的一贫如洗,就在穷途末路时,他琢磨着必须找个好的产业发展才能翻身,在县乡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县扶贫办扶持了1.2万元,开始了他的“艰苦创业”历程,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他购买了桑苗5000株,当年栽植密植桑6亩,改造老桑园3亩;2004年他又建密植桑园2亩,当年养蚕8张,收入0.74万元,他坚定不移地走发展蚕桑产业之路,学习桑园的修剪管护、锄草追肥、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等关键技术,每年养蚕15张以上。还养猪10余头、养羊20多只,短短三年时间他顺利实现了脱贫致富目标,拆掉了土木结构的旧房子建起了大楼房。
来到何庭新家里,看见全家6人就有4人老弱病残,不禁让人担忧,心里就纳闷这样的家庭是如何脱贫致富的呢?他介绍说,2003年扶贫干部入户后根据承包土地资源多的情况引导退耕还林栽植板栗园,于是他自筹资金1万元,借贷小额贴息贷款2万元,当年退耕30亩,全部种上了板栗树,去年板栗园刚开始挂果就收入1万多元,听后才让人欣慰;当问及支部书记郭理旺产业扶贫的情况后,他说:“我们村以前44%的农户光靠吃救济粮度日,扶贫是越扶越贫,现在走产业扶贫路子,真正让群众富裕起来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病退乡干部陈先根说:“两年前,家里2个孩子上学,我常年有病,日子过的很拮据,乡扶贫干部来后,引导发展蚕桑产业,我先后建桑园11亩,每年都和老伴儿养蚕16张以上,收入1.5万多元,今年仅春季养蚕7张收入7088.6元,现在我还是乡里的兼职蚕桑技术员呢。去年给大儿子买了辆面包车跑客运。产业扶贫救了我们家呀,真是家有10亩田,不如1产业亩园,这绿油油的桑树就是我家的聚宝盆啊!”
花房村东与白河县西营镇接壤,北与棕溪镇毗邻,山大人稀、土地贫瘠,2006年又被列为县级特困村,县扶贫办和乡政府派专人入户逐地块为农户设计规划产业,现在走出了靠单一种粮为生的死胡同,达到了人均一亩以上产业田,如今烟草、蚕桑、核桃、板栗等产业园陆续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在田间地头、沟沟峁峁,该村扶贫工作呈现出了一派蓬勃的生机。
【责任编辑:屈孝旭】
- 上一篇:沙阳乡连桥村党员石世年带头发展主导产业[ 06-15 ]
- 下一篇:石门乡督查工作坚持“四个结合”做到“四个保证”[ 0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