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规划计划> 正文详情

通博游戏 关于印发旬阳县蚕桑产业建设“十一五”规划的 通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6-11-08 09:54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旬政发〔2006〕18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现将《旬阳县蚕桑产业建设“十一五”规划》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八月十七日

旬阳县蚕桑产业建设“十一五”规划
(2006——2010年)


蚕桑是我县覆盖面较广的传统农业项目,也是本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蚕桑产业发展奋力实现翻番目标的决定》精神,做大做强蚕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各级各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把蚕桑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来抓,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工作措施,使蚕桑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县桑园面积10万亩,其中有效利用面积5.5万亩,年养蚕52000张,蚕茧产量1733吨,实现产值3100万元。养蚕发种、蚕茧产量、实现产值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较“九五”末增长69%、83%和90%,位居全市前列,蚕桑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蚕桑生产涉及全县28个乡镇,240个村,980个组,2.6万户,主要分布在海拔200—800米的中浅山地区。全县现已建成桑园2000亩以上,年养蚕2000张、产茧60吨以上的蚕桑基地乡镇10个,有桑园200亩以上、年养蚕200张以上的蚕桑专业村85个,有桑园2亩以上、年养蚕2张以上的蚕桑专业户3600户,有蚕桑生产专业技术人员和收购人员164人。县蚕茧公司是从事蚕茧经营的龙头企业,下辖11个收烘站,58个收烘点,年可收烘鲜茧2000吨,县内27个乡镇分别成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
近年来我县蚕桑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桑园基础薄弱。桑园管理粗放,产叶量低,全县实际有效利用的桑园仅5.5万亩,桑叶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平均亩桑养蚕量不足1张,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二是设施配套滞后。专用蚕室、消毒池等配套设施数量少,全县仅有专用蚕室2600余间,人蚕共居的现象相当普遍,方格簇、省力化蚕台不能充分满足蚕桑生产所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我县蚕桑产业的发展。三是蚕桑生产水平不高。蚕农养蚕科技水平低、单产低,全县张蚕产茧量不足35公斤,蚕桑效益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四是烟桑矛盾较为突出,烟桑争地、争劳、争室现象亟待解决。五是科技网络不健全、技术队伍不稳定,与蚕桑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六是产业链条短,没有形成缫丝织绸等后续加工能力。
二、优势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从国际市场看,随着我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茧丝绸产品出口渠道将进一步畅通,市场空间在进一步扩大。从国内市场看,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回归自然”、绿色生态等消费意识的形成,丝绸产品作为天然纤维其消费量将大幅增加。随着科技开发力度的加大,还会不时地涌现蚕丝新产品、开辟消费新领域,蚕丝的应用将更加广泛。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东南等沿海蚕桑主产省份传统农业受到冲击,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下降,“东桑西移”成为必然趋势。国家丝绸协调领导小组作了决定,从2002年起,有计划地将茧丝绸原料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商务部已确定云南、陕西、甘肃等地作为蚕桑生产转移的重点地区。我县是全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之一,“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为我县发展蚕桑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优势及潜力
一是自然条件适宜。我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年日照时数1790.4小时,年均降雨量841毫米,年均气温15.4℃,无霜期252天,日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4745.3℃,属北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栽桑养蚕,在全国蚕桑区划和陕西省蚕桑建设规划中是优质蚕茧最佳产区之一。二是群众基础良好。蚕桑生产在我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广大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大多数蚕农从蚕桑生产中得到了实惠,加之近年来蚕茧价格持续上扬,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三是蚕茧质量优良。近年来,通过优良簇具的推广普及,我县蚕茧质量大幅提高,解舒率、上车率、出丝率居于全国领先水平,深受广大客商的青睐。旬阳蚕茧的品牌正在形成。四是生态效益明显。全县桑园年可固土5000万方,涵养水源1.2万吨,对改善全县生态和生存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属于一项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绿色环保型产业。
三、指导思想、目标和思路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抢抓“东桑西移”战略机遇,以实现发种量、蚕茧产量、蚕农收入“三个翻番”为目标,以标准化桑园建设、关键生产技术、延伸产业链条为突破口,以大乡(镇)、大村、大组、大户为重点,走“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实行“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加快推动蚕桑生产由副业向主业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标准化生产转变,进一步强化基地建设,实施科技兴蚕,完善服务体系,壮大龙头企业,努力实现蚕桑产业突破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县发展2亩以上标准化桑园示范户10000户、小蚕共育户1000户,年发种500张以上的村100个,培育年发种5000张以上的乡镇10个。到“十一五”末,全县新建标准化桑园4.5万亩,使标准化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年养蚕发种10万张,产量达到350万公斤,产值达到8000万元,实现发种量、蚕茧产量、蚕农收入三个翻番。
(三)发展思路
——创新工作机制。创新蚕桑产业建设工作机制,在思想观念上,要由副业向主业转变;在生产方式上,要由粗放性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在工作指导上,由单纯行政推动向市场带动和行政引导转变。
——加快品种改良。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多倍体系列桑树品种,实施蚕桑良种化工程,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和简易化、省力化、标准化养蚕技术,实现蚕、桑品种更新换代。
——狠抓基地建设。抢抓“东桑西移”、“退耕还林”政策机遇,以大乡(镇)、大村、大组、大户建设为载体,努力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标准化桑园,使我县蚕桑产业达到布局合理化、基地规范化、经营规模化的要求。
——提升产业效益。改善蚕茧收烘设施,提升科技生产水平,打造特色品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引进加工企业,延长蚕桑产业链条,增加产业发展效益。
四、建设内容
(一)建设项目
1、桑园基地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规模经营、设施配套”的要求,实行密植桑园和地坎桑园相结合,重点在浅山丘陵、河沟川道区域,快速建设一批优质高效标准化桑园。2008年以前,突出双河、蜀河、神河、麻坪、桐木等地,海拔高程在200—800米之间的区域,新建标准化桑园4.5万亩,切实抓好现有桑园改造和管理,使全县所有桑园全部投产养蚕。将桐木、棕溪、麻坪、双河、段家河、蜀河、甘溪、小河、庙坪、金寨10个乡镇建成桑园5000亩、年养蚕5000张、产茧175吨以上的蚕桑基地乡镇;把桐木乡松树村等100个村建成桑园500亩、年养蚕500张、产茧18吨以上的蚕桑专业村;全县发展有桑园2亩、年养蚕3张、产茧100公斤以上的蚕桑专业户10000户。加快桑苗基地建设,重点在甘溪、麻坪、吕河、双河等乡镇发展一批育苗大户,形成以县中心苗圃为依托和育苗大户为主体的育苗体系,2006年~2008年,全县育桑苗2250亩,出圃优质良种桑苗2250万株,保证新发展4.5万亩桑园及低产桑园改造充足用苗。
2、蚕室、蚕具配套
(1)小蚕共育室建设。每个蚕桑重点村建设年可共育40张蚕种的小蚕共育室(35㎡左右)10个,全县共建设小蚕共育室1000个,力争3年内使全县小蚕共育率达到90%以上。
(2)标准化蚕室建设。以重点户为单位,新建或改建标准化专用蚕室,到2010年,新增标准化蚕室27500间,使全县标准化蚕室累计达到40000间。
(3)优良蚕具推广。到2010年,引进推广省力化蚕具9200套,累计达到15000套,年可养蚕3.5万张;从2006年起,每年推广方格簇150万片,力争3年内使全县优良簇具推广使用率达到90%以上,上茧率达到96%以上。
(4)催青室建设。配套建设一座400㎡左右的自动化控温催青室,年可供10万张蚕种分批催青。
3、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实行合资、合作经营,力争在2008年以前在本县建设配套的缫丝加工企业一个。加大蚕桑产品的开发利用力度,挖掘产业潜力,延长产业链条,全力提升我县蚕桑产业化水平。
(二)分年度实施计划
(1)2006年 育苗1000亩,栽桑2万亩;建小蚕共育室40间,新建或改建标准化蚕室5000间;推广省力化蚕具1000套,方格簇100万片,小蚕温育箱1500个;养蚕5.5万张,产茧1837吨,产值3300万元。
(2)2007年 育苗750亩,栽桑1.5万亩;建小蚕共育室200间,新建或改建标准化蚕室5000间;推广省力化蚕具2000套,小蚕温育箱1500个,方格簇100万片;养蚕6.2万张,产茧2108吨,产值3800万元。
(3)2008年 育苗500亩,栽桑1万亩,使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建小蚕共育室200间,新建或改建标准化蚕室5000间;推广省力化蚕具2000套,方格簇100万片,小蚕温育箱1500个;养蚕7.2万张,产茧2476吨,产值4400万元。
(4)2009年 改造低产桑园1万亩;建小蚕共育室280间;推广省力化蚕具2000套,方格簇100万片,小蚕温育箱2000个;养蚕8.5万张,产茧2941吨,产值5300万元。
(5)2010年 改造低产桑园1万亩;建小蚕共育室280间,累计为1000间;推广省力化蚕具2200套,累计为15000套,推广方格簇100万片,累计达到720万片,推广小蚕温育箱2000个,累计达到10000个;年养蚕10万张,产茧3500吨,产值8000万元。
五、实施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蚕桑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以蚕桑产业发展为己任,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为蚕桑产业建设提供大力支持。各乡镇要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是蚕桑产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具体责任人,要成立相应的蚕桑产业建设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精心组织,深入调研,制定出科学、切实可行的蚕桑产业发展具体方案,明确目标,夯实措施,加快蚕桑产业建设进程。县上将蚕桑产业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实行年度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县上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蚕桑产业建设的考核奖励,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奖,对工作不主动,完不成计划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龙头企业和蚕农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机制,不断拓宽蚕桑产业发展的投入渠道,促进蚕桑产业快速发展。蚕茧公司要坚持“买二送一”扶持方格簇、对方格簇茧加价收购等扶持政策,从经营利润中提取资金,扶持蚕桑产业发展。继续推行蚕室建设用地优惠政策。加强蚕茧组织费收缴工作,捆绑相关资金建立蚕桑产业发展基金,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利用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以工代赈以及扶贫开发等项目,扶持蚕桑产业发展。积极申报列入“东桑西移”项目县,争取中央及省市财政各项扶持政策,多方筹集蚕桑发展资金。金融部门对农民发展蚕桑生产,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面向蚕农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
(三)狠抓科技推广。以提高亩桑产叶量、张种产茧量、蚕茧质量为目标,以高产桑园建设、省力化养蚕、优良簇具“三项技术”落实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加快科技成果在蚕桑生产上的转化应用,全面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大力推广普及桑园规范化管理和高产稳产技术,全面普及方格簇、塑料折簇、省力化蚕台等优良蚕具,下大力气落实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育、病害统防等实用技术。把小蚕共育普及推广作为“十一五”期间蚕桑产业建设的重中之重,积极培育小蚕共育示范户、中心共育户,逐步提高小蚕共育率,彻底解决小蚕饲养整体水平低的关键问题。积极引导蚕农改变传统的饲养习惯,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大力推行多批次养蚕,提高蚕桑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四)发展强村大户。实施强村大户战略,切实做好规划布局,建档立卡,跟踪指导,技物扶持,凝聚生产要素,做大扶强100个桑园500亩、年养蚕500张、产茧18吨以上的蚕桑专业村,发展有桑园2亩、年养蚕3张、产茧100公斤以上的蚕桑专业户10000户,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领全县蚕桑产业发展。按照“自愿协商,有偿使用”的原则,促进桑叶和蚕室、蚕具等蚕桑生产资源向大户流转,使生产要素在流转中优化配置,积极探索新型生产方式,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不断提高蚕桑生产集约化程度。推行抓点示范的工作方法,建立领导抓点检查通报制度,并列入县对乡镇、部门的考核内容。
(五)健全服务体系。整合林业、供销系统以及乡镇干部等技术力量,大力发展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社、民营蚕桑技术服务组织,逐步建立健全县级有县蚕桑站、乡镇有蚕桑技术服务队、村有专职蚕桑辅导员,组有蚕桑科技示范户的四级服务网络。切实加强对蚕桑技术员的业务培训和管理,提高技术人员整体素质。深入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发挥蚕桑科技服务队作用,送技术到农户,服务到田间地头。创新技术队伍考评管理机制,将技术员的报酬与工作业绩紧密结合,对懂技术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干部优先评定职称,对所有从事蚕桑的技术干部都要实行工资、职称、考核、奖励、补助、提拔任用与工作实绩六挂钩。做好蚕桑合作社的扩面和规范化运行指导工作,进一步提高蚕桑生产组织化程度。
附:1、旬阳县蚕桑产业建设情况表。(略)
  2、旬阳县蚕桑基地建设“十一五”规划表。(略)
  3、旬阳县蚕桑产业建设“十一五”规划分年度计划表。(略)

【责任编辑:屈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