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构元乡党委立足乡情实际,在党的建设工作中,提出新举措、新要求,建立健全四大机制,不断提升乡村两级干部党员整体素质,增强基层组织“三力”作用,奋力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一、建立健全学习教育机制,增强党员干部觉悟素质。
针对党员干部队伍年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等客观实际,以乡中心学习组为龙头,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党校阵地作用,按照“归口管理、分类指导、实用管用”工作思路,打破过去“就理论学理论”单一模式,重点抓好“学、考、评” 三 个 环 节, 突出学习针对性, 体现学习实效性 。“学”,即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员”为载体,制定了党员干部学习制度、学习考勤制度、学习管理制度和周五学习日制度,明确了学习形式、内容、方法步骤和措施,规定了学习要求和应达到的标准,并积极采取辅导讲学、结对帮学、上门送学、电教引学、典型促学等灵活方式,组织党员干部学理论、学法律、学管理、学技能,提高觉悟素质和文化素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当前工作需要;“考”,即实行阶段学习阶段考核,采取书面测试、课堂提问、查阅笔记等方式,对党员干部学习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建立学习档案,确保学有所获、学有所悟;“评”,即对党员干部在学习培训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估和认定,把结果纳入乡对单位(村)党建工作考核、党员测评和干部评优的重要依据,推动学习教育纵深发展。截至目前,全乡共开展党史、法律理论学习3次,组织烟草移栽、青蒿育苗、家禽养殖现场会4次,开展支部规范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专项学习观摩会2次,干部党员写心得体会72篇,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二、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提升基层组织三力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为此,乡党委从机制建设入手,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要求,坚持一靠教育、二靠制度、三靠监督的工作思路,不断巩固组织核心地位、提升组织“三力”作用。一是管理观念机制。打破就管理抓管理的条条儿框框儿,把党员管理工作寓于各项工作之中,同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行成统一的共同体,并通过对党员政治上的重视、生活上的关心、工作上的支持,使党员体现到身份上的荣誉感、事业上的成就感、组织上的归宿感,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发挥好党员的模范性、先进性。二是设岗定责考核机制。对无职党员设立政策宣传、科技双带、计划生育、民事调解、治安联防、新农村建设等多个职位,并以党员承诺制形式固定下来,变过去党组织向党员安排工作“要我做”为“我要做”,不断增强党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为党员发挥作搭建平台,拓宽党员履职空间,树立党员良好形象。三是畅通进出机制。一方面坚持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完善发展党员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严防“带病”入党;另一方面健全党员管理目标责任制、党建工作责任制、廉政鉴定制和谈话诫勉制度等纪律处分、管理制度,全力保持党员队伍在理想信念、精神境界、文化素养上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三、建立健全联系群众机制,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建立长效的联系与服务机制。党领导干部以党建联系点“五个三”建设为突破口,谋划好村级发展路子、抓好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建好村级两委班子;乡村党员干部以送温暖、送真情、送关怀、送政策、送信息“五送”活动为载体,细化量化“五送”内容,贯穿于日常工作中,体现服务宗旨,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一般党员以落实“双带”和党员承诺为主要内容,身体力行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体现党的先进性。二是建立多渠道政治参与机制。按照农村基层“四民主”建设要求,制干部服务群众工作具体内容和行为准则,把党的惠民政策做细做实,体现党的温暖,同时积极组建乡村理财、公益事业建设监管、代表议事等群众组织,大力实行政务、财务、党务、事务四公开,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地方事业发展、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发言权、监督权和选择权,为一方事业的兴旺发达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三是建立健全调查研究机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坚持工作首问制和岗位工作责任制,对群众来信、来访,及群众提请需解决的问题,务必沉下身子、深入一线、实际调查,在搞清事情真相后,依据行政许可和职责要求,按程序依法解决,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四、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发挥基层组织整体功能。
一是完善党内民主生活准则。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为确保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到实处,乡党委对党内民主生活作出了制度性规范,明确划分重大问题和日常事务的界线,严格议事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使党内民主生活在整体规范的基础上有一个质的提高。二是强化全委会整体功能。进一步明确全委会决策职责范围,凡涉及全局和长远发展问题提交全全委会讨论决定,特别对重大问题实行票决制和决策意见书备查制,充分发挥委员的作用,防止“集体领导”为“领导集体”的委员虚设现象的发生。三是构建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体系。在议事决策后的工作运行上,全面构建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党委副书记直接责任人、党支部书记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制体系,明确了各层次的工作职责、权限和工作运行的质量标准,尤其在组织建设、党员发展、干部管理、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上实行责任追究,形成了上下一心、协调动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提升了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成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战斗堡垒。
一、建立健全学习教育机制,增强党员干部觉悟素质。
针对党员干部队伍年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等客观实际,以乡中心学习组为龙头,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党校阵地作用,按照“归口管理、分类指导、实用管用”工作思路,打破过去“就理论学理论”单一模式,重点抓好“学、考、评” 三 个 环 节, 突出学习针对性, 体现学习实效性 。“学”,即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员”为载体,制定了党员干部学习制度、学习考勤制度、学习管理制度和周五学习日制度,明确了学习形式、内容、方法步骤和措施,规定了学习要求和应达到的标准,并积极采取辅导讲学、结对帮学、上门送学、电教引学、典型促学等灵活方式,组织党员干部学理论、学法律、学管理、学技能,提高觉悟素质和文化素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当前工作需要;“考”,即实行阶段学习阶段考核,采取书面测试、课堂提问、查阅笔记等方式,对党员干部学习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建立学习档案,确保学有所获、学有所悟;“评”,即对党员干部在学习培训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估和认定,把结果纳入乡对单位(村)党建工作考核、党员测评和干部评优的重要依据,推动学习教育纵深发展。截至目前,全乡共开展党史、法律理论学习3次,组织烟草移栽、青蒿育苗、家禽养殖现场会4次,开展支部规范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专项学习观摩会2次,干部党员写心得体会72篇,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二、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提升基层组织三力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为此,乡党委从机制建设入手,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要求,坚持一靠教育、二靠制度、三靠监督的工作思路,不断巩固组织核心地位、提升组织“三力”作用。一是管理观念机制。打破就管理抓管理的条条儿框框儿,把党员管理工作寓于各项工作之中,同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行成统一的共同体,并通过对党员政治上的重视、生活上的关心、工作上的支持,使党员体现到身份上的荣誉感、事业上的成就感、组织上的归宿感,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发挥好党员的模范性、先进性。二是设岗定责考核机制。对无职党员设立政策宣传、科技双带、计划生育、民事调解、治安联防、新农村建设等多个职位,并以党员承诺制形式固定下来,变过去党组织向党员安排工作“要我做”为“我要做”,不断增强党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为党员发挥作搭建平台,拓宽党员履职空间,树立党员良好形象。三是畅通进出机制。一方面坚持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完善发展党员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严防“带病”入党;另一方面健全党员管理目标责任制、党建工作责任制、廉政鉴定制和谈话诫勉制度等纪律处分、管理制度,全力保持党员队伍在理想信念、精神境界、文化素养上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三、建立健全联系群众机制,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建立长效的联系与服务机制。党领导干部以党建联系点“五个三”建设为突破口,谋划好村级发展路子、抓好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建好村级两委班子;乡村党员干部以送温暖、送真情、送关怀、送政策、送信息“五送”活动为载体,细化量化“五送”内容,贯穿于日常工作中,体现服务宗旨,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一般党员以落实“双带”和党员承诺为主要内容,身体力行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体现党的先进性。二是建立多渠道政治参与机制。按照农村基层“四民主”建设要求,制干部服务群众工作具体内容和行为准则,把党的惠民政策做细做实,体现党的温暖,同时积极组建乡村理财、公益事业建设监管、代表议事等群众组织,大力实行政务、财务、党务、事务四公开,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地方事业发展、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发言权、监督权和选择权,为一方事业的兴旺发达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三是建立健全调查研究机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坚持工作首问制和岗位工作责任制,对群众来信、来访,及群众提请需解决的问题,务必沉下身子、深入一线、实际调查,在搞清事情真相后,依据行政许可和职责要求,按程序依法解决,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四、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发挥基层组织整体功能。
一是完善党内民主生活准则。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为确保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到实处,乡党委对党内民主生活作出了制度性规范,明确划分重大问题和日常事务的界线,严格议事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使党内民主生活在整体规范的基础上有一个质的提高。二是强化全委会整体功能。进一步明确全委会决策职责范围,凡涉及全局和长远发展问题提交全全委会讨论决定,特别对重大问题实行票决制和决策意见书备查制,充分发挥委员的作用,防止“集体领导”为“领导集体”的委员虚设现象的发生。三是构建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体系。在议事决策后的工作运行上,全面构建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党委副书记直接责任人、党支部书记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制体系,明确了各层次的工作职责、权限和工作运行的质量标准,尤其在组织建设、党员发展、干部管理、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上实行责任追究,形成了上下一心、协调动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提升了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成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战斗堡垒。
【责任编辑:贺清玲】
- 上一篇:推行党员承诺 促进干部工作[ 07-05 ]
- 下一篇:赤岩镇干部高温酷暑忙救灾[ 0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