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工作交流> 正文详情

做强蚕桑产业推进旬阳率先突破发展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6-06-12 16:02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蚕桑是旬阳的一项优势传统产业,也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对确保实现我县率先突破发展起着具大的促进作用。
一、对蚕桑产业的再认识
蚕桑是一个传统的适应性强、见效快的绿色生态产业。从蚕桑产业发展的历程看,八十年代末,全县有成片桑园1.83万亩、产茧48.3万公斤,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九十年代末,桑园面积达到7.5万亩、产茧达987吨。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全县上下齐抓共建,新增桑园面积4万多亩,使累计桑园面积达12.1万亩,2005年发放蚕种5.3万张,产茧1733吨,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相比每年发放蚕种新增4000张,蚕茧净增746吨,增长75.6%。从蚕茧价格波动的规律上看,在“东桑西移”的大好机遇中,随着欧美市场取消纺织品配额,拆掉了我国纺织品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和种养以及加工技术的提高,使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大幅提高,茧丝绸的市场走俏,蚕茧价格也由上世纪九十年代每公斤10元左右,提升到近几年的每公斤20元左右,价格在降浮中攀升。从蚕农的科技生产意识上看,在老劣桑改造,春秋季培土施肥、修枝整形、建专用蚕室、使用方格簇和省力化养蚕方面,已有80%以上的蚕农所接受并在不断扩大新技术使用面。从产业发展的群众基础看,目前全县3.5万农户兴桑,3.2万多农户养蚕,占总农户的30%以上,养蚕5张以上农户3000多户,占总养蚕户的10%,赵湾镇罗瑞波2005年养蚕18张、产茧1400斤含二次返利收入1.5万,兴桑养蚕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业。从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上看,全县有25个蚕桑专业合作社,一个蚕桑专业联合总社,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每年拿出100多万元的资金扶持蚕桑产业的发展,几年来推广方格簇4000多万张,省力化养蚕500多套,扶持蚕具2万多件,培训蚕桑技术人员100多名,他们活跃在乡村、农户,实地指导养蚕技术,培训蚕农10万多人次,帮助蚕农提高了养蚕技术,促进了增产增收。综上所述,把蚕桑作为骨干产业培育,符合旬阳县情实际,具备做大做强的良好条件。
二、影响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因素
影响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因素较多,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有工作上的也有农户自身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蚕桑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在完成了面积扩张后,没有及时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使产叶量、饲养量、张产量以及产茧质量与面积不相匹配,兴桑10万多亩、养蚕不足6万张,蚕桑资源利用率不足30%。
三是科学饲养整体水平不高。目前除县蚕茧公司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扶持大户蚕室蚕具配套建设外,蚕农自我投入缺乏资金支撑,蚕室蚕具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了目前生产水平低、张产低、效益低、集约化经营程度低。
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蚕茧经营流通渠道单一,专业合作社服务不专,依托优质服务拉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的支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促进蚕桑产业突破性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调整完善发展思路。在发展思路上,坚持聚合生产要素,主攻大乡(镇)大村大组大户,依靠“四大”示范带动,在产叶量、发种量、张产量上实施新突破,力争“十一五”末发种10万张,张产30公斤,实现产值6000万元。在工作落实上,积极推进“五个转变”,思想观念上由副业向主业转变;工作方法上由一般号召向扑下身子抓落实、抓服务上转变;工作指导上由整体推进向大乡镇大村大组大户和规模化、园区化、效益化转变;工作重点上由栽应付桑向抓管理,要效益上转变;饲养技术上由传统养蚕向科学饲养转变。
(二)着力发展大乡(镇)大村大组大户。选择蚕桑产业基础较好、其他产业不够突出的乡镇,集中人力、财力、精力发展蚕桑产业,着力培养一批大乡大镇;选择50个以桑为主的村,培育成年养蚕发种量在500张以上的蚕桑大村,培养100个年发种200张以上的大组和5000个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以大户为支撑,以大村大组为带动,聚合生产要素,推动蚕桑向园区化发展。
(三)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制定蚕桑发展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争取资金扶持蚕桑产业的发展,设立蚕桑专项发展基金,倾力支持蚕室蚕具建设,对使用方格簇的在收购给予价格补贴,提高比较效益。
(四)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在现有技术队伍的基础上,加强大乡镇 、大村组的技术力量,组建蚕桑专业服务队,专门从事蚕桑技术指导和推广服务工作,加强养蚕大户的专业技术培训,切实提高科学养蚕水平,提升质量效益。
(五)创新加快发展激励机制。创新生产扶持机制,把物资向大乡大镇大村大组大户倾斜。建立奖励机制,设立蚕桑生产奖励基金,重奖大乡大镇大村大组大户;创新技术队伍考评管理机制,对懂技术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干部优先评定职称,对所有从事蚕桑的技术干部都要实行工资、职称、考核、奖励、补助、提拔使用与工作实绩六挂勾,鼓励干部学技术、学业务、当蚕桑技术专家。依靠机制创新,激发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加快做大做强蚕桑产业。
【责任编辑:屈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