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钰,一个32岁的旬阳农村青年,高考落榜后离家打工。十年来,在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凭借自己执著不懈的努力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创造了一个关于外来务工人员的传奇——
9月24日,在中央宣传部、劳动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团中央有关司局在新华网共同主办的公民道德建设网上座谈会上,来自旬阳县吕河镇双井村的外出务工青年陈明钰,同专家学者一道与网民在线交流,呼吁社会共同关爱来自农村身处城市的建设者,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
陈明钰是结束了优秀进城务工人员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报告会进京的,报告活动是由中宣部牵头、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五部委联合组织的,9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了首场演讲,随后辗转郑州、上海、广东、深圳、重庆等地巡回做报告,深深打动了数以万计听众的心灵。
消息通过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迅速传播开来,在旬阳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陈明钰名声大振,特别是吕河镇双井村的乡亲们尤其掩饰不住脸上的自豪——能到北京人民大会堂这么神圣的地方去说自己的经历和感想,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这穷山沟里真可谓是百十年难得一遇的稀奇事。
其实这些荣誉对陈明钰而言只是冰山一角。他进城务工10年来,先后被评为2000年青岛市十大新闻人物、2001年山东省第一届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2004年山东省优秀共青团员、青岛市法律援助先进个人、青岛市文明市民和2004年度感动青岛入围奖。今年5月4日,陈明钰又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
作为一名落榜考生,陈明钰始终坚信,人一生总会遇到挫折,决不能因为1%的失败输掉另外99%的希望,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日前,记者走进了旬阳县吕河镇双井村,陈明钰年过七旬的父母提早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两间低屋矮舍看上去确实有些年月,大白天的屋里光线都很暗。这是一户秦巴山区普普通通的人家,唯一不同的是墙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报纸。陈明钰的父母、兄弟和镇上干部你一言我一语,我们对陈明钰的离家进城前的生活逐渐明朗起来。
同当地许多孩子一样,陈明钰在本村读完了小学的前四年,后来到别的村才上完了五六年级。学校离家远,他早上去的时候就带好干粮,等到下午放学了才回家。山大人稀,土地又薄,陈明钰有时甚至连肚子都吃不饱。上高中时,去了一所农村中学。父母为了让他受到更好的教育,在高二下学期把他转到了旬阳县一中。
生在陕南农村的穷山沟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想跳农门,唯一选择就是考大学。然而陈明钰1993年高考落榜了,这对于一向心气高、渴望学习、渴望上进的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陈明钰觉得无地自容,自己脑子又不笨,怎么就会考不上呢?看着昔日的同窗好友纷纷走进大学校园,陈明钰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灰头土脸的陈明钰回了家,他觉得心里很郁闷,但很快就振作起来,他决心靠自己辛勤的双手,在农村发家致富。干的第一件事是养鸡,力气花了不少,就是没成功;接着又种绞股蓝,种得好好的,却在加工时出了问题。当时旬阳县还没有开始大面积种植绞股蓝,县里的药材公司对陈明钰的产品没有多大兴趣。
失败给陈明钰上了一课,他知道自己身材单薄干不了力气活,当务之急就是要掌握一技之长。手足无措的他想到了去学厨师,好歹也算是一条出路。1993年底,陈明钰到安康参加了厨师培训班,通过四个月的努力学习拿到了三级厨师证书。
陈明钰是安康第一批考三级厨师证的,安康一家宾馆相中了陈明钰,可春节过后生意不忙了,他也就失业了。陈明钰思前想后,带个技术出去,可能会混得好一点,一年挣个三四千块,然后回老家找对象,结婚……说干就干,在单纯而朴素思想的支配下,1994年3月29日,陈明钰带着200元钱,从安康来到了山东青岛。
作为一名打工青年,陈明钰始终坚信,只要拥有理想和追求,只要愿意学习和奋斗,就一定能够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穷人的孩子能吃苦。刚来青岛的那段日子,陈明钰找工作屡屡碰壁,最穷困潦倒的时候,身上只剩了1.4元钱,勉强靠馒头充饥。白天找工作,晚上睡候车室,还得时时预备着被赶出去。后来实在山穷水尽了,陈明钰不管工资多少,管吃管住就行,最终到离老市区较远的一家铝加工厂食堂当上了炊事员,每月工资60元。
陈明钰知道做临时工来之不易,必须好好珍惜。做饭炒菜精益求精,重体力活一样不落,一个上午切上百斤肉是常有的事,每个周还要用自行车从几公里外驮回200斤水饺。工厂四班倒,一天就要忙活四次,就是十多个小时!时间一长,他扛不住了,一次做午餐时身子一晃晕倒了。打工的艰难和心酸,真是刻骨铭心。
付出总会有收获,陈明钰的工资很快就涨到了每月280元,食堂还将所有的钥匙交给他保管。这让他明白了,要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就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多钻研、多学习,用勤学苦干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有一次厂里丢了一个电熨斗,有人怀疑到了陈明钰的头上,逼着他承认。这让陈明钰非常生气,四个月后他愤然离开了这家工厂。
随后,陈明钰去了隔壁的一家工厂去上班。8个月后,工厂裁员,作为临时工的陈明钰被裁掉了。为了维持生计,在工友的劝说下,他1995年7月再次来到了铝加工厂。期间,一位工友告诉陈明钰这样一件事,给了他极大的震动:有个民工在离铝加工厂10多公里外的一个地方上班,由于厂里经常丢东西,工厂派了两个保安蹲点守候,当这个民工看完录像回来,被拖到保安室遭到一顿毒打,当场晕了过去,并被勒令在24小时之内离开,连工资都没要。
陈明钰惊呆了,觉得这种事随时都有可能在自己身上发生。在这以后,他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外来务工人员遭受侵犯的事情:拖欠工资、超时劳动、无缘无故被老板打骂……陈明钰知道,当打工仔随时随地都有遭到权益侵犯的可能,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维护像自己这样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陈明钰萌生了学习法律的决心。1996年4月,陈明钰报名参加了山东大学自考法律专业。
都知道自学考试难,殊不知打工青年参加自学考试更难。陈明钰首先得挣钱养活自己,还要省吃俭用攒钱交学费,更重要的是挤时间学习。白天打工忙活一天,真是筋疲力尽,动都不愿动,可一想到晚上上课,饭都顾不上吃就骑车10公里往学校赶。住的集体宿舍乱糟糟的,为了找个安静地方,在师傅的帮助下,陈明钰在一间厕所旁间出了一个5个平米大小的地方读书学习;令他最难忘的是为了省钱买书,冬天都舍不得买棉鞋,一双脚冻得长满了冻疮。
祸不单行,1997年铝加工厂的效益不好开始减员,陈明钰被辞退了。有的个体饭店每月出2000元的薪金聘用他,陈明钰思来想去,还是去了一家宾馆,尽管薪水低了很多,但8小时之外的业余时间可以由自己支配。有些人笑话他说:“一个打工的还想学法律,真不知天高地厚。”热讽冷刺更激发了陈明钰暗下决心,憋足了劲要学出个样来给他们看。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无论是严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陈明钰一堂课也没有落下。有次雪下得很大,辅导班有五六十人只来了他一个人,课堂显得空荡荡的,老师被他这个小个子的异乡人深深感动了,说:“就你一个人我也要讲!”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10月,陈明钰终于完成了法律专业14门课程的考试,取得了山东大学法律专科毕业证书,并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自考生”。打工期间遭的罪、受的累,都没让这位刚强的小伙子低过头、掉过泪,可捧着苦读换来的红彤彤、沉甸甸的一纸毕业证书,陈明钰哭了——作为打工仔,他没有积攒下多少钱,可是却收获了知识,磨练了意志;他不觉得自己贫穷和懦弱,相反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自信!因为他知道,这是知识的力量!
作为一名社会公民,陈明钰始终坚信,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创造幸福,才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
知识可以改变人生,陈明钰越来越认识到法律知识对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影响是很大的,过去在街上看到两辆车相撞,自己顶多只是好奇,而现在会根据法律知识“评判”一下交警该怎么处理。《青岛晚报》王法军编辑了解到陈明钰是个外来务工人员并参加法律专业自考后,对他的毅力很感兴趣,并对他的事迹作了专题报道。
陈明钰来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他这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律师,为弱者讨公道。期间,他更多接触到了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久而久之,陈明钰产生一个心愿———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帮助打工者。通过哪种方式才能最有效?他想到了电话咨询的方式——开一部为打工者服务的热线电话!
一年后,陈明钰觉得时机成熟了。一直关注他的《青岛晚报》的王法军向司法局介绍陈明钰的意图,司法局表示只要是免费咨询热线电话允许开办。经过一番准备,2000年10月23日,“小陈打工法律咨询热线”开通了,这是国内第一条为打工者开通的热线。热线开通第一天,就接到了31个电话。第一个打电话的打工者激动得说:“终于有人为俺们开了条热线,俺代表大伙儿感谢你……”
热线刚开通时,陈明钰每天都能接到三四十个电话。多数是打工人员因被拖欠工资而求助的,陈明钰耐心给对方指路子并讲解有关法律知识。很快,他就帮别人办成了一件事。有位民工打来电话说,他在一家小酒店当厨师,如今酒店已经欠了他1500元的工资。陈明钰告诉他到劳动局去找监察大队,举报酒店拖欠工资的情况。不久,监察大队的人就和他一起去酒店要回了这1500元钱。
由于《青岛晚报》经常报道关于陈明钰的事情,“小陈打工法律咨询热线”越来越热。在青岛市崂山区一个沙发厂搞技术的外来工,当时老板欠他2800元没给,而这段时间他爷爷病重急需回家,他怨气冲天就是没有办法。知道陈明钰的电话后,立马向他求助。令他没想到的是,把这件事情跟陈明钰一说,三四天以后这个钱就很快要回来了。这是迄今为止,让陈明钰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给陈明钰印象最深的是2001年帮江苏工友讨回32万元工资。32万元,那可是100多名工友的血汗钱啊!而建筑公司一直拖欠着那些工资。春节到了,工友都聚集到包工头家里讨要工资,能拿的东西都给拿走了,包工头吓得不敢回家,就痛哭流涕地给陈明钰打来了电话。陈明钰几番周折后与建筑公司老总对上了话,可人家一句“你个破热线算啥”就扣了电话。陈明钰一遍遍地找,苦口婆心地说,终于打动了那个老总,不久工友们就领到了所欠工钱,并托人给他送来了一袋花生。礼轻情义重,这是陈明钰最为珍视的礼物。
接听“小陈打工法律咨询热线”过程中,陈明钰发现许多人手持欠条但不知该用哪种方法才能尽快要到工钱,他便一一耐心向对方讲解。有些打工人员按照陈明钰的指点很顺利要到工钱,有些因种种原因一时难以要到工钱的,陈明钰就多次和打工人员所在单位领导、劳动部门协调。对于比较典型的讨薪困难的事件,他就反映给《青岛晚报》,并根据实际情况在报上报道,为打工人员的权益呼吁。
2001年2月,《青岛晚报》接待室招聘一个接待员,因陈明钰具备一定法律知识,在王法军的介绍下,他到该部门工作。可“小陈打工法律咨询热线”无论如何不能丢 下,他将热线电话转到手机上后手机也快打爆了。每个月六七百元的手机费,对月工资仅有500元的陈明钰自然是入不敷出,电信部门主动找到他并建议他换个特殊号码,按分钟收费,给他分成,保证他每个月能有不低于四千元的收入。陈明钰一口回绝:“我承诺的是免费咨询,再收费就变了味!”
在晚报工作和热线有冲突,陈明钰最终离开了《青岛晚报》,不久《青岛日报》找到陈明钰,欢迎他加盟,并保证给他充裕的时间做热线。从此,陈明钰开始了一边做记者,一边开办“小陈热线”的生活。在《青岛日报》,他负责的主要是《社会之声》栏目,关注民生百态,同时他在《青岛日报》网站上设立了一个为农民工维权的接待室。陈明钰把自己的时间也分成了三块,三分之一用来打工维持生计,三分之一用来休息,另外三分之一用来接热线。
陈明钰义务为外来务工人员讨工资、维护权益的举动,赢得打工人员的赞许,同时也惹恼一些老板、包工头,不止一次有人打电话挖苦:“你小子吃饱了撑的咋的?那些人是你爹你娘,值得你这么卖力去管?”更有甚者公然威胁:“你再管闲事,当心把你小命儿给废了!”陈明钰总是不愠不火地和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说法律,从未在恐吓面前退缩,他知道只要心中有阳光,阴影总会被阳光洒满。
5年来,陈明钰累计接到各地打来的电话有20000多个,回复来信电邮500多封,书写诉状等法律文书450多份,帮助出庭应诉170起,举办法律讲座120多场,帮助讨回工资320多万元。其中的种种委屈、艰辛,他从没有感到过厌烦也没有后悔过,因为他明白,务工人员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不能让他们流汗再流泪;自己用知识和劳动给他们以帮助,从中感受到了崇高,体验到了尊重,寻找到了价值;劳动者是幸福的,奉献者是快乐的!
作为一名新闻人物,陈明钰始终坚信,除了维权还能为工友们做更多的事情,青春和阳光同样属于务工青年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
如今“小陈热线”影响越来越大。除了西藏、台湾,全国所有的其他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电话打来。进城务工人员的维权意识在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也在增强,一些企业包括一些外企开始找陈明钰为他们招聘的务工青年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同时,越来越多的热心人也加入到维权热线,现在已经由原先陈明钰的“单打独斗”发展为30多名律师、记者、热心社会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团队。
作为中国第一条“打工维权热线”的开办者,2002年3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劳动争议处理研讨会”邀请陈明钰参加,他提议“为打工人员维权形成一个全国性网络”,该建议得到与会者的支持。现在“小陈热线”全国互援网络已形成,不管拨打“小陈热线”的电话涉及到哪个地区的法律问题,都可以通过互动形式来帮助解决。
2004年2月16日,团中央权益部胡增印部长到“小陈热线”视察,对“小陈热线”为弱势群体维权方面作出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2005年5月4日,陈明钰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受到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王兆国的接见。“小陈热线”的经验和成绩也受到国际关注,2003年9月在澳门举办的“亚太地区工人教育工作坊”,特邀陈明钰到会传授经验。
随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拖欠工友工资的问题已大大减少,心灵沟通、信息咨询等方面内容的电话逐渐占到了五成以上。许多务工青年把“小陈热线”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小陈热线”则想方设法为务工青年展示自我、融入城市创造条件,让务工青年感觉到尽管离开家乡,但到处都是创业的乐土;虽然在外漂泊,但随时都能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在当地党团组织的指导和支持下,陈明钰先是依托“热线”成立了外来务工青年团支部,后来又成立了“小陈热线”服务社,搬到了务工青年更加集中的青岛李沧区刘家下河村,设立了专门为务工青年服务的“工友之家”和“务工青年文化驿站”,开办了多项专为务工青年服务的项目,被务工青年称为“工友之家”。
在“工友之家”,可以免费借阅图书、举办卡拉OK比赛、登山比赛、文学沙龙、法律、卫生知识讲座,还有自编自演的打工情景剧等等,工友们的参与热情非常高。以前,一些工友下了班无所事事,要么泡网吧、要么睡大觉,现在来学习娱乐交友的多了。大家累了来这里坐坐,有事来这里聊聊,交友来这里看看,感觉充实多了。
近年来,青岛市经常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如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志愿者行动、创城青年突击队、军民共建等各种公益活动,陈明钰感到,让外来务工青年走进城市、让城市更好地认识外来务工青年的机会来了。“小陈热线”团支部组织务工青年积极报名参加活动,务工青年表现都非常抢眼,真正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自从在人民大会堂演讲后,“小陈热线”几乎被打爆,无数民工打来电话,对陈明钰为农民工所做的一切表示由衷的谢意。现在,陈明钰已经主动要求取消了在《青岛日报》的收入,他知道自己花在“小陈热线”上的时间太多,拿报社的钱觉得心亏。从2002年5月开始,陈明钰就经常被广东、福建、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企业请去做法律培训,有偿讲授劳动法的基本知识。
在诸多的荣誉中,陈明钰告诉我们说他最看重的是青岛市法律援助先进个人,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是他觉得最开心的事情。陈明钰说,以后还是会做好这份工作,绝不会因为自己到人民大会堂做过报告就改变以往的工作和思维方式。他还说,一个人要成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一个人体现社会责任的最佳方式。直到今天,陈明钰对自己的定位仍是进城务工青年的朋友。
近年来,“小陈热线”温暖了众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心,但陈明钰的心里还有缺憾。2001年底,一家建筑公司给人承包外墙粉刷,完工后去结账,包工头却说上面没给钱。陈明钰带他们去找包工头和开发商,结果双方踢皮球,直到现在事情还是没能解决。没有解决了的事情,如同一块块石头,沉淀在陈明钰的内心深处。
陈明钰说,很多工友没钱打官司,吃饭的钱都是自己掏的。一天100多个热线电话,有时全部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免不了让人觉得厌倦,但每天晚上躺到床上后,他都会梳理一下自己的心情,保证第二天能精力充沛地工作。也有一些事也让陈明钰伤感。帮有些工友要回工资后,他们就连电话都不接了,担心陈明钰找他们要劳务费。陈明钰说,现在帮助别人后,他们说不说谢谢我都无所谓,开心就好。
我们电话采访进行到了深夜,陈玉明表示希望以后能够把为打工者做事的范围再扩大一些,真正做一些能改变他们的事情,要让农民工知道在打工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对待这些事情。他还准备成立一所学校或者俱乐部,把喜欢上进的朋友约在一起互相学习,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即使以后再回到家乡也能有所作为。
奋斗点亮青春,奉献美丽人生。在旬阳、在安康、在全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还有许多背负理想、执著追求,不向命运低头、不向挫折屈服的有志务工青年。陈明钰最后告诉我们说,单纯到一个城市来挣钱是没用的,必须在那里学到先进的经验,而“小陈热线”将永远为这些在外打拼的朋友开通。
(旬阳县委宣传部 李炳智)
- 上一篇:陈明钰的启迪——只要努力就有机会[ 11-02 ]
- 下一篇:棕溪镇整改提高突出“六个重点、办好十件实事”[ 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