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李炳智 鲁延福)对旬阳县农民来讲,今年最大的喜事莫过于“高含金量”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积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农业投资大幅增加,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市场农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迅速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粮食生产丰收了。旬阳粮价持续回升,粮食直补18万元,激发农民扩种粮油,夏粮种植面积22.9万亩,总产量达到4.78 万吨,单产达到208.5公斤,分别比去年增长了10 %、32.8%、20.8%。同时,秋粮喜获丰收,总产突破10万吨,比上年增产56.8%;平均亩产261.2公斤,创历史新纪录。秋播期间,粮油扩种尤为明显,小麦面积达30万亩以上,增长78.2%;油菜超过4万亩,增长48.3%,秋播粮油总面积较上年增加50%。
农民负担减轻了。旬阳以农税改革促进农民增收,除烟叶外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全县农业税由1423万元降为1220万元,降低税款203万元,降低了14.3%,户均减税近20元。电费高、用电难是农民强烈反映的热点问题,该县实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农民生活用电由原来每度0.62元降至0.49元,同时实行电价抄表到户,总计减轻农民不合理电费负担500多万元,彻底解决了困扰农民“用电难”问题。
村容村貌改变了。旬阳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开发、村容村貌整治、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等综合开发,以43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为主战场,抽调千人分别驻进165个贫困村和5160户贫困户,财政投资720万元,新修、改造村组道路和连户路,修建引水工程,实施农网改造,建移动电话发射塔,接通电话和广播电视、发展特色产业,改厨、改厕、改圈、改院和建沼气,当年引领1万特困人口解决了温饱,带出两万低收入人口跨越贫困。
劳务输出转业了。旬阳坚持走建立基地、依托龙头、使劳务输出产业化的新路子,催生了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的劳务开发机制和能人带动+培训选送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使零星、分散的劳务输出实现有组织、成建制、规模化劳务输出的历史性转变。在规模空前的农村劳动力跨产业、跨区域的大转移中,全县务工能人带出两万劳务大军,有组织劳务输出8400人,共有7.8万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比常年增长56%,劳务收入高达3.2亿元。
走进市场入社了。旬阳坚持走专业合作经济之路,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合作制原则,组建蚕桑、黄姜、蔬菜、林果协会共同驾驭市场,实现了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直接接轨。以蚕桑产业为例,全县组建蚕桑产业协会22个,入社蚕农2500多人,利益共享蚕农获利10万元。同时,按照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引发千家万户竞相投资加入农村信用社,全县10万农户有近7万农户成为农村信用社新社员,农户入社面超过了70%。
支农力度加大了。中省市县财政支农大幅度增长,各共配套640万元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投资1002万元修路架桥解决农村“行路难”,下拨3900万元兴修水利解决农民“吃水难”,拿出80万元校舍排危解决农村“上学难”,兑现5800万元退耕还林解决农民“吃粮难”……同时,农村信用社支农发放农业贷款28783万元,占贷款总额76.08%;发放农户小额信贷17243万元,占农业贷款总额60%,投放量明显高于往年。
实实在在增收了。旬阳农业大升温,黄土地上刨出了金。在粮油增长的同时,全县农民种植地膜烤烟9.38万亩,产值6167万元;黄姜当年新发展2万亩,留存面积18万亩;蚕桑发放蚕种51842张,产值1328万元;畜牧业存栏稳定出栏增长,生猪和山羊出栏量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4.5%和25.2%;特色林业完成造林16万亩,劳务输出撑起了大产业。元至10月,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50元,比去年同期净增134元,同比增长9.8%
- 上一篇:旬阳县特色林业超过40万亩[ 12-30 ]
- 下一篇:旬阳县新增耕地376亩[ 12-31 ]